
在过去的48小时里,美国海军的一架战略级无人侦察机MQ-4C“三叉戟海神”,在接连两天内逼近台岛海岸线,不仅引发台军紧急升空拦截,更与解放军多架电子战机和战斗机发生高强度对峙。
这一系列军事动作不仅暴露了美方在台海周边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升级,也预示着台海空情已进入更加敏感的阶段。 据台媒援引航班监控网站Flightradar24数据披露,8月3日上午7时许,一架隶属于美军海军的MQ-4C从琉球嘉手纳空军基地起飞。 在航行约20分钟后,该无人机突然掉头,径直穿越宫古海峡,朝台岛东北方向快速接近,令人警觉的是,在接近多良间岛与石垣岛以北约120公里处时,该机关闭了应答器,切断ADS-B信号,随后在隐身状态下逼近台岛新北市瑞芳区的鼻头角海岸线,最近时距离仅50公里左右。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动作,过去,美军无人机虽然频繁出现在西太平洋,但很少如此直接地靠近台岛近海,尤其是在敏感的台岛东北部空域,这样的抵近侦察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政治与军事暗示。 据岛内媒体报道,在侦察机接近过程中,解放军方面迅速出动多架电子战飞机和战斗机,采取多方向包夹战术,意图封锁其通往台岛的路径。 这一系列动作造成台岛北部空域出现高度紧张的局势,据不完全统计,仅在8月3日上午8点至9点半之间,台军便紧急升空F-16战斗机多架次,对美军无人机及周边军机动态进行监视和追踪。
一名台军退役飞行员对媒体表示:“像这样出现多方军机混杂空域、战术姿态互不相让的局面,一旦误判或者出现技术故障,后果极可能是灾难性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MQ-4C之所以可以在如此近距离下进行长时间抵近侦察,靠的正是其超长航时、高空隐身以及强大的信号情报采集能力,美国显然意图通过这种方式“低风险、高收益”地获取区域军情,同时逼迫各方露出电子战频率与战术应对。 过去,美军在台海周边的侦察多依赖RC-135W电子侦察机与P-8A反潜巡逻机,然而近期观察显示,随着侦察风险上升,RC-135W与P-8A逐渐“让位”于MQ-4C等无人平台。 MQ-4C是“全球鹰”平台的海军版本,主要用于海上长航时监视侦察任务,其具备超长航程(超过1.5万公里)、高空飞行能力(可达6万英尺)以及广域雷达、电子侦察系统,可实现全天候、多目标监视任务。
简单来说,美军不用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却能抵近侦察最敏感的战略区域。 这种转变不仅是战术上的考量,也是战略信号的释放,美方或意在通过MQ-4C“测试”解放军战术应对能力,并迫使其持续暴露电磁频谱、战机响应速度和空防节点,从而为未来更复杂的战略动作预设“数据库”。 在此次行动中,解放军多次出动电子战机和战斗机,从不同方位包夹MQ-4C,逼迫其脱离接近路线,在8月2日上午的前次行动中,这架无人机曾一度深入东海方向,距离温州市以东海域仅约300公里,最终也被逼退返航。
这种多方向、快速响应的战术布置,背后反映的是陆方对抵近侦察的极高重视,有媒体指出,美军一再用无人机挑衅,目标并不只是获取情报,更可能是为了打探中方应急部署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解放军显然已采取快速识别、精准拦截、不升级冲突的战术策略,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抗演变成大规模冲突。 但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如果美军还不能从我军此次行动中感受到我军维护主权的决心,那下次可就别怪没提醒了。
点搭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